2012年7月22日 星期日

5個給編劇的建議

文章來自AnimApp



1. 行為會揭露個性 (action reveals character)

這不是我說的,我也不知道是誰先說的,可能是聖經。馬太福音第 7 章第 16 節: By their deeds, you shall know them (透過他們的行為,你會認識他們)。這句其實是從 Star Trek (星艦爭霸戰) 的編劇那裡聽來的。他說,每一集影集都有許多問題要解決,不管是殺哪個外星人或是修哪部傳送機。解決問題時,每個角色的行為都不一樣。角色的行為,就告訴觀眾他是什麼樣的人。對一個編劇而言,製造這些問題,就只是要表現角色的個性。

2. 角色想要什麼? 得不到會怎樣? - David Mamet (大衛馬密)

以前,剛開始寫劇本時,角色都坐在那發楞。我幻想寫昆丁塔倫提諾式的對白。但與其模仿,我意識到,要把重點放在角色想要的東西上,並把它想要的東西拿的遠遠的。了解這點後,劇本就開始有趣了 。這影響我很多,非常多。

3. 把劇本寫完

這是別的編劇告訴我的,也是處處可見的建議。我個人喜歡很快把想法寫出來,再一版一版的修正。也有人喜歡慢慢寫,第一版寫完也差不多修完了。如何跑到終點,不是今天要談的。今天要談的是,你有沒有到達終點。常有人說,編劇是寫東西的人。我認為,編劇是寫完東西的人。當然,有時候你自己都很清楚,你寫的東西很鳥。沒關係,至少寫完的鳥東西還能修,沒寫完的鳥東西只是個屁。

4. 創作就是不斷的修改

有時我會碰到編劇非常愛寫.....第一版而已。之後他們就沒興趣了。他們也抗拒修正,甚至質疑你還疑他的風格與天才。我自己,有些作品寫了幾個月,甚至好幾年,舊版與新版之間,我看到了頁面上文字的改變,也同時看到人們臉上表情的改變。那些不喜歡修改,不渴望別人指教的人,我真的不知道你們在搞什麼。浪費時間麼?

5. Gary Provost 說了我讀過 - 不管是在意義或實作上 - 最好的建議

這句話有七個字。再來另外七個字。七字句沒有不好。但多了就變單調。聽現在發生的事。這樣寫法很無聊。這聽起來不悅耳。像卡住的收音機。耳朵渴望些變化。聽好,我變化句子長短,就製造了音樂。音樂! 文章會唱歌。這聽起來很悅耳、很輕快、很和諧。這些是短句,有時也會用長一點的句子,當我確定讀者休息夠了,就給他一句特別長充滿活力與音色漸增動能的句子,像鼓聲、像鈸響,它告訴我們,仔細聽好了喔,這段很重要。

上海貓女 Bat Man of Shanghai: Cat Woman



美國聖地牙哥國際動漫展(Comic Con)曝光的片花,上海蝙蝠俠系列的貓女登場!

非常喜歡貓女的服裝設計,帶有濃濃的京劇風,動畫風格強烈,貌似出自對岸狼煙動畫的手筆。DC Nation似乎已經準備好要製作一系列的影片在卡通頻道上播映,預計之後會有蝙蝠俠登場。大家這周末是不是都去看了「黎明再起」呢?裡頭的反派班恩(Bane)在這段片花裡也有喬裝成車伕小小露臉一下(0'35")。

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o7D_lPNu-b8
DC Nation release schedule上映時間表:http://superheroshows.blogspot.tw/p/guide-to-dc-nation-shorts.html
狼煙動畫Wolf Smoke official website:http://rpoani.com/



文章來自這裡

Le Building

2012年7月18日 星期三

13 個希區考克的電影技法


文章來自這裡這裡

1. 以觀眾為主

電影是拍給觀眾看的,每一段戲都要考慮觀眾的感受,要確定裡面的內容是有吸引力的。
人們是去戲院找樂子的,就像座雲宵飛車一樣,翻雲覆雨後還是很安全。戲院是安全的地方,希區考克了解這點,所以他會往觀眾身上丟東西,把他們拋下懸崖,帶他們偷窺危險的戀情,知道當他們走出戲院後,又要回到正常生活,電影越有趣,越多人會再回來。
audience

 

2. 以情緒構圖

製造情緒 - 像: 恐懼、歡樂、驚訝、悲傷、生氣 - 是拍每一場戲的終極目標。想知道攝影機要放哪,就要先知道那場戲要製造什麼樣的情緒。情緒來自角色的眼睛,鏡頭遠近可以控制情緒的強弱。特寫會讓螢幕充滿情緒,鏡頭拉遠,情緒會消散。突然從遠景跳到特寫會讓觀眾驚訝。從演員頭上奇怪的角度拍,可能代表特別的意義。
希區考克用這個原則去安排他的每一場戲,控制觀眾何時情緒該激昂,何時該放鬆。他把這個比喻成作曲,只是,他不是在玩樂器,他是在玩觀眾。
grace kelly

3. 不要把攝影機當攝影機

攝影機可以是人,遊走房中尋找可疑物。這會讓觀眾更有參與感。許多電影開頭都會有攝影機遊走,介紹電影關鍵物件的鏡頭。
希區考克從默片起家,沒有聲音,必須用畫面說故事。但1930 年,當聲音來時,一切都變了。一切都變成對白導向,電影開始仰賴演員對話。他提醒我們,不要忘記用畫面說故事,不要只把攝影機當攝影機。
camera

4. 對白本身沒意義

人們對話,通常不會把內心最深處的想法講出來。一個對白可能很瑣碎、無聊、一般般,但講的人的眼睛通常會透露他真的想要什麼。一場戲的重心絕對不要放在角色說的文字上面,讓他們同時做別的事情,用舉手頭足拍出他們內心的想法。除非真的有必要,在用對白說故事。
所以,電影人要填滿的不是對白的頁面,而是電影畫面的框框。

5. 觀點式剪接 (Point of View Editing)

詹姆斯 史都華在看一個地上的陷阱,接他微笑的畫面。
詹姆斯 史都華在看一個女人脫衣服,接他微笑的畫面
兩個同樣的微笑,但意思完全不一樣。
不用對白,把想法植入觀眾腦中,就是觀點式剪接。這是主觀式的電影技法 (subjective cinema) 。拿主角的眼睛,利用剪接,給他東西看。
  • 從演員的特寫開始
  • 剪到他看到的東西
  • 回演員看完的反應
  • 重複
可以在主角與他看到的東西之間交互剪接,增加戲劇張力。這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技法,有時比好的演技更有力道。更上一層樓的方法,讓主角走向被看的東西,再跟拍他轉換視點的樣子,這樣觀眾會認為主角在分享他的私人秘密。這就是希區考克所謂的 "pure cinema" (純粹電影)
註: 觀點模式下,如果另一個人在看主角,他就要往鏡頭裡看。
james stewart

6. 蒙太奇給你力量

一系列特寫鏡頭組成的敘事,是基本的蒙太奇技法 (montage)。這跟一堆不相干鏡頭組成的敘事不一樣。這是設計過的,一隻手、一張臉、一把槍、一個背影,串起來的故事,用這樣的方法講一個事件,只秀你想秀的部份,可以誘導觀眾,而且能完全掌握節奏。 
希區考克說這是:「把畫面的恐怖感,傳到觀眾腦中。」驚魂記中有名的淋浴戲,用一系列的畫面,把最暴力的地方避掉,你不曾看到刀戳進女主角的体內,但最暴力的畫面,發生在觀眾腦中。
基本原則: 重要的東西,用特寫拍,確定觀眾有看到。psycho

7. 簡單易懂的故事

如果你的故事很複雜或要往前追朔才能懂,它就很難產生懸疑感。希區考克片中的懸疑感來自 - 簡單、直線式、好懂的故事。一個精簡的劇本才會產生最大的張力。故事要有張力,就要把不必要的東西拿掉,只留下能抓住觀眾的元素。就如希區考克說的: 「什麼是戲劇,就是,把生命中無聊的地方拿掉...」
太抽象的故事,很難懂。這就是為什麼希區考克喜歡用「犯罪故事」 - 裡面有偵探、間諜、刺客、和逃脫警察追捕的人。這樣的劇情比較好玩弄觀眾的恐懼心,當然,這不是絕對的。 

 

8. 打破刻板印象

讓你的角色跟大家預期的不一樣。把金髮傻妞變聰明絕頂,給古巴大佬一個法國口音,讓那些作姦犯科的都逍遙法外。給角色猜不到的個性,讓他們做一些跳脫之前鋪陳的決定。這些諷刺的角色在觀眾心中搞不好更貼近人生,他們身上也更適合怪事發生。
希區考克電影中的罪犯,常是你完全想不到的上流社會份子。警察與政客是二百五,無罪的都被指控,壞蛋都不會被處罰,因為沒人懷疑他門。這樣,角色就可以不停帶給觀眾驚喜。

9. 用幽默感增加張力

希區考克的故事中,「幽默感」是很重要的元素。可以像在對角色惡作劇一樣,給他一個最諷刺的事件,讓最糟糕的事情發生,用這個來製造張力。
在 Marnie ( 艷賊 ) 中,女主角 Tippi Hedren 蒂比海德倫,在偷辦公室保險箱的錢。她正要離開時,清潔阿姨剛好在隔壁打掃,阿姨是狀況外的,但女主角絕對不能被她看到,觀眾這時一定希望女主角能順利脫逃。所以,當清潔阿姨越靠近女主角,緊張感就越高。
希區考克喜歡用滑稽的老太太在他的電影中增加一種天真的幽默感。這些老太太通常都很有主見、長舌、對犯罪持很樂觀的態度。如果有人正在犯案,她們搞不好還會幫忙。

10. 兩件事同時發生

可以讓兩個不相干的事情同時發生,觀眾會專注於一個事件,而會一直被另一個事件打斷。通常另一個事件,只是個好笑沒意義,用來擋路的事件而已。
在 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 擒兇記 ) 中,一群不速之客來到了一個旅館房間,男女主角正如火如荼的在電話中吵架,觀眾也看的很緊張。這時,不速之客無聊的嬉鬧喧嘩,跟認真的吵架就形成一個很大的對比。或是,在 Spellbound ( 意亂情迷 ) 中,女主角 Ingrid Bergman 看到一張門縫中傳來的紙條,她正要彎下去拿時,她同事突然進來,開始在問男主角為什麼會不見,完全不知道她就踩在男主角傳來的紙條上。這種拍法,觀眾反而會更注意正在發生的事。

11. 懸疑感來自資訊的供給

資訊的供給,在希區考克的電影中非常重要。方法是: 秀給觀眾看戲中角色沒看到的東西。如果有東西要傷害角色,一開場就秀給觀眾看,之後,讓那場戲正常演下去。不時的提醒觀眾有東西要傷害主角,會讓緊張感加溫。但記得,角色腦中是沒有懸疑感的,他們是狀況外的。
在 Family Plot ( 大巧局 ) 中,希區考克在角色不知情的情況下,先給觀眾看車子漏油的畫面。在 Psycho (驚魂記) 中,觀眾比警官馬丁更早知道媽媽是個壞蛋,所以,當警官馬丁進到媽媽家時,緊張感就來了,這段也成為希區考克影史中最刺激的一段。
「懸疑感來自資訊的供給」 - 希區考克

12. 大反轉、大驚喜

當你抓住了觀眾的心,不要給他們所期待的結尾。有炸彈,也先不要爆,聲東擊西,帶他們往另一個方向 (misdirection 是導演很重要的技法) 在他們不注意時,把地毯抽掉,給他們一個大反轉、大驚喜。
在 Marnie ( 艷賊 ) 中,有一段媽媽叫女主角的戲,媽媽站在門口,全身被陰影籠罩,配上恐怖音樂,像個大魔頭似的,但看到最後才知道不是那麼回事,只是被導演 misdirection 所誤導。在 Saboteur ( 海角擒兇 ) 中,Norman Lloyd 被拿槍的 Robert Cumming 逼到自由女神頂,感覺戲要結束了。突然 Cummings 開始講話, Lloyd 一嚇到就翻過去,往下掉。

13. 善用 MacGuffin

MacGuffin 是什麼? 它是製造懸疑感的工具。一場戲如果只是單純為了製造懸疑感,那它的內容是什麼就不重要。觀眾心被勾走,就是被勾走。 這就是 MacGuffin。
MacGuffin 可以很模糊,像 North by Northwest (北西北) 中提到的: 某某政府的機密機構。或很明確,像 39 Steps (國防大機密) 中: Mr. Memory 的軍武計劃。或無關警要的: 像 Strangers on a Train (火車怪客) 中擋在樓梯間的狗。沒人會在意那隻狗,它在那,只為了製造緊張感。那隻狗可以是任何東西: 一個人、一個鬧鐘、一隻鸚鵡、或是一個  MacGuffin。


2012年7月17日 星期二

回顧奇幻經典:九大奇幻動畫鉅作(下)


文章來自這裡

盜夢偵探(Paprika
奇幻領航員:已故的偉大日本動畫家金敏(Satoshi Kon)。他的其他作品:《藍色恐懼》(Perfect Blue)、《千年女優》(Millennium Actress)、甚至是較貼近現實生活的《東京教父》(Tokyo Godfathers)等,都是推薦名單。
奇幻旅程:自從一種叫做 DC Mini 的「夢境機器」開發出來之後,醫生和得到機器的任何人都可監測病患夢境、窺視人們腦海裡的秘密。自此,幻想與現實的分野消失了,但卻導致無盡的混亂與不安。《盜夢偵探》成功地透過各個層面,清楚呈現了各種不同的夢境與夢魘。也就是說,追尋著迷幻動畫的影迷們,不但可透過旁白的描述滿足幻想,而且還可藉由精彩熱鬧的畫面,忙碌地度過90分鐘。英國科幻電影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就是以《盜夢偵探》的情節,發想出描述操控夢境的《全面啟動》。
同場加映:金敏未完成的第五部作品《造夢機器》(The Dream Machine)。日本重量級的Madhouse動畫社已經承諾將遵照金敏大師的遺願,完成這部作品。在2010年辭世之前,他曾說過對這部動畫的期許──《造夢機器》將是會以描述機器人為主的公路電影。但諷刺的是,雖然《造夢機器》是以機器人為主,但它所傳達出來的正面訊息,要比《盜夢偵探》的冷血科技實驗來得更有人性。



NEWS

回顧奇幻經典:九大奇幻動畫鉅作(下)

By Admin | 17 七月 2012
心靈遊戲(Mind Game
奇幻領航員:由一群富有雄心壯志的日本動畫家組成的Studio 4C動畫社,製作了不少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如《蝙蝠俠──高譚騎士》(Batman: Gotham Knight)及《蒸氣男孩》(Steamboy)。
奇幻旅程:《心靈遊戲》成功地將不同的文化風格混合在一部動畫作品之中。片中不但描述了日本的黑道文化,還藉由男主角遭逢一連串奇遇的腦海想像,帶出了西洋童話故事《木偶奇遇記》的故事內容。心靈遊戲的導演是《蠟筆小新》作畫監督湯淺政明,忠實呈現了對超現實夢境的狂熱。如同理查德威廉斯的《小偷與鞋匠》,《心靈遊戲》也是眾多超現實動畫迷所爭相追逐的目標。不過,這部動畫作品雖然技巧純熟、野心十足,但並未獲得海外發行,也就是說,多數國家的動畫迷,必須先駭進網路取得《心靈遊戲》,然後才能在稍後觀賞此片時,獲得心靈啟發。
兩片連映:由堅持動畫創作的美國獨立動畫家比爾‧普萊姆頓(Bill Plympton)所製作The Tune(他所創作的作品,擁有和《心靈遊戲》類似的風格和冒險犯難的精神)。事實上,普萊姆頓的動畫作品,從《我嫁了怪ㄎㄚ》(I Married a Strange Person)到《傻子與天使》(Idiots and Angels)都是值得關注。


半夢半醒的人生(Waking Life
奇幻領航員:導演理查‧林克萊特(Richard Linklater),同時製作過低成本的獨立作品Slackers及高成本卻讓人昏昏欲睡的電影──如搖滾教室(School of Rock)。
奇幻旅程:在Bakshi的《魔戒》及《火與冰》這兩部動畫影響下,鮑伯·塞比斯頓(Bob Sabiston)特製出一套「轉描動畫軟體」(Rotoscoping),能將原始影像「繪圖化」,把真實的色彩轉換成卡通式塊狀色彩,讓畫面呈現出卡通式繪畫風格。2001年的《半夢半醒的人生》,就是運用這種技巧,讓一群街頭哲學家、存在主義者、虛無主義者,在片中隨意發表自己的看法,然後再後製成動畫風格。如果沒有轉描動畫,全片可能僅剩下一群人聚在一起喋喋不休的高談闊論罷了。但轉描動畫卻讓最不可能的想法,甚至是最黑暗的幻想(如自焚等),都可藉由卡通畫面呈現出來。
同場加映:推薦林克萊特及塞比斯頓的《心機掃描》(A Scanner Darkly)。這部取材於1977年美國科幻小說家菲利浦狄克(Philip K. Dick)的敵烏托邦科幻小說的作品,描述臥底探員追查毒品卻被毒品控制的過程。注意力很難集中的觀眾,可能會覺得無聊,但耐心和等待絕對是值得的。



怪貓菲力茲(Fritz the Cat
奇幻領航員:動畫界的先鋒Ralph Bakshi。他以漫畫大師羅伯克隆(Robert Crumb)筆下的漫畫人物為主角,創造出首部限制級的動畫作品。
奇幻旅程:花了十年的時間為Terrytoons製片公司繪製了《太空飛鼠》(Mighty Mouse and Heckle and Jackle)系列人物,到了1960年代,Bakshi決定從周遭動盪的環境中找尋新題材。1972年他融入性、政治、種族和毒品等題材,推出《怪貓菲力茲》──一隻憤世嫉俗又饑渴難耐的怪貓大鬧紐約市的故事,嘲諷及情色意味十足。從可蘭培德到Bakshi,這絕對是一趟截然不同的旅程。在《怪貓菲力茲》之後創作的《美國流行音樂故事》(American Pop)及《美女闖天關》(Cool World),更為動畫界創造出另一番天地。
同場加映:1978年Bakshi以托爾金(J.R.R. Tolkien)的《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為腳本,推出了動畫版《魔戒》。近來大受歡迎的奧斯卡得獎作品、電影版的《魔戒》中許多情節和畫面,都與動畫版十分相似,雖然導演彼得傑克森一度極力否認。陰鬱殘酷的打鬥場面、超現實的魔幻法術等,Bakshi的黑暗動畫版《魔戒》與徹底顛覆的《怪貓菲力茲》勢均力敵。



可蘭培德(Bob Clampett)領航的卡通旅程
奇幻領航員:突破創新、擁有自我風格、創造出《樂一通》系列中最佳動畫及史上最超現實短片的首腦人物──可蘭培德(Robert Emerson Clampett)。雖然還有一堆的動畫長片更值得推薦,但很抱歉,各位動畫迷們:只要提到了「迷幻」或「動畫」這些字眼,可蘭培德這個名字,是一定要出現的。
奇幻旅程: 1938年可蘭培德完成了怪異但寓意深遠的《豬小弟漫遊奇境》(Porky in Wackyland)動畫短片,便為超現實主義(代表性人物為藝術大師達利)豎立了典範。之後可蘭培德用荒誕不羈的方式,結合幻想與恐懼,創造出一系列的經典作品,包括豬小弟銀行大劫案(The Great Piggy Bank Robbery)(如上)、老灰兔(The Old Grey Hare)、書中的故事(Book Revue)(如下)及達菲鴨(Draftee Daffy)等。就算可蘭培德有11部卡通因為觸及敏感的種族議題而遭禁,但部部作品都是節奏明快且想像力十足、不容錯過。
同場加映:觀賞過可蘭培德瘋狂動畫系列之後,你需要沉靜一下。這時,試試有迪士尼在1940年發行的超現實動畫片《幻想曲》(Fantasia)吧,雖然其中的某些片段也帶有些許種族色彩。另外《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也是不錯的選擇。這些作品中的怪異人物及迷幻情節,絕對能讓追逐超現實電影的影迷們感到甜滋滋的,而且腦袋會相當忙碌。另外,迪士尼的另外一部電影《小熊維尼與大風吹》(Winnie the Pooh and the Blustery Day)──描述小熊維尼一直擔心有人要來偷牠的毒品……喔,是蜂蜜,因此開啟了一連串懷疑及不安的情節──原本迪士尼刻意創造出的無辜小熊,卻出現了每位觀眾都能感同身受的負面情緒,也成為兩片連映的強勁的競爭對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