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8日 星期三

13 個希區考克的電影技法


文章來自這裡這裡

1. 以觀眾為主

電影是拍給觀眾看的,每一段戲都要考慮觀眾的感受,要確定裡面的內容是有吸引力的。
人們是去戲院找樂子的,就像座雲宵飛車一樣,翻雲覆雨後還是很安全。戲院是安全的地方,希區考克了解這點,所以他會往觀眾身上丟東西,把他們拋下懸崖,帶他們偷窺危險的戀情,知道當他們走出戲院後,又要回到正常生活,電影越有趣,越多人會再回來。
audience

 

2. 以情緒構圖

製造情緒 - 像: 恐懼、歡樂、驚訝、悲傷、生氣 - 是拍每一場戲的終極目標。想知道攝影機要放哪,就要先知道那場戲要製造什麼樣的情緒。情緒來自角色的眼睛,鏡頭遠近可以控制情緒的強弱。特寫會讓螢幕充滿情緒,鏡頭拉遠,情緒會消散。突然從遠景跳到特寫會讓觀眾驚訝。從演員頭上奇怪的角度拍,可能代表特別的意義。
希區考克用這個原則去安排他的每一場戲,控制觀眾何時情緒該激昂,何時該放鬆。他把這個比喻成作曲,只是,他不是在玩樂器,他是在玩觀眾。
grace kelly

3. 不要把攝影機當攝影機

攝影機可以是人,遊走房中尋找可疑物。這會讓觀眾更有參與感。許多電影開頭都會有攝影機遊走,介紹電影關鍵物件的鏡頭。
希區考克從默片起家,沒有聲音,必須用畫面說故事。但1930 年,當聲音來時,一切都變了。一切都變成對白導向,電影開始仰賴演員對話。他提醒我們,不要忘記用畫面說故事,不要只把攝影機當攝影機。
camera

4. 對白本身沒意義

人們對話,通常不會把內心最深處的想法講出來。一個對白可能很瑣碎、無聊、一般般,但講的人的眼睛通常會透露他真的想要什麼。一場戲的重心絕對不要放在角色說的文字上面,讓他們同時做別的事情,用舉手頭足拍出他們內心的想法。除非真的有必要,在用對白說故事。
所以,電影人要填滿的不是對白的頁面,而是電影畫面的框框。

5. 觀點式剪接 (Point of View Editing)

詹姆斯 史都華在看一個地上的陷阱,接他微笑的畫面。
詹姆斯 史都華在看一個女人脫衣服,接他微笑的畫面
兩個同樣的微笑,但意思完全不一樣。
不用對白,把想法植入觀眾腦中,就是觀點式剪接。這是主觀式的電影技法 (subjective cinema) 。拿主角的眼睛,利用剪接,給他東西看。
  • 從演員的特寫開始
  • 剪到他看到的東西
  • 回演員看完的反應
  • 重複
可以在主角與他看到的東西之間交互剪接,增加戲劇張力。這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技法,有時比好的演技更有力道。更上一層樓的方法,讓主角走向被看的東西,再跟拍他轉換視點的樣子,這樣觀眾會認為主角在分享他的私人秘密。這就是希區考克所謂的 "pure cinema" (純粹電影)
註: 觀點模式下,如果另一個人在看主角,他就要往鏡頭裡看。
james stewart

6. 蒙太奇給你力量

一系列特寫鏡頭組成的敘事,是基本的蒙太奇技法 (montage)。這跟一堆不相干鏡頭組成的敘事不一樣。這是設計過的,一隻手、一張臉、一把槍、一個背影,串起來的故事,用這樣的方法講一個事件,只秀你想秀的部份,可以誘導觀眾,而且能完全掌握節奏。 
希區考克說這是:「把畫面的恐怖感,傳到觀眾腦中。」驚魂記中有名的淋浴戲,用一系列的畫面,把最暴力的地方避掉,你不曾看到刀戳進女主角的体內,但最暴力的畫面,發生在觀眾腦中。
基本原則: 重要的東西,用特寫拍,確定觀眾有看到。psycho

7. 簡單易懂的故事

如果你的故事很複雜或要往前追朔才能懂,它就很難產生懸疑感。希區考克片中的懸疑感來自 - 簡單、直線式、好懂的故事。一個精簡的劇本才會產生最大的張力。故事要有張力,就要把不必要的東西拿掉,只留下能抓住觀眾的元素。就如希區考克說的: 「什麼是戲劇,就是,把生命中無聊的地方拿掉...」
太抽象的故事,很難懂。這就是為什麼希區考克喜歡用「犯罪故事」 - 裡面有偵探、間諜、刺客、和逃脫警察追捕的人。這樣的劇情比較好玩弄觀眾的恐懼心,當然,這不是絕對的。 

 

8. 打破刻板印象

讓你的角色跟大家預期的不一樣。把金髮傻妞變聰明絕頂,給古巴大佬一個法國口音,讓那些作姦犯科的都逍遙法外。給角色猜不到的個性,讓他們做一些跳脫之前鋪陳的決定。這些諷刺的角色在觀眾心中搞不好更貼近人生,他們身上也更適合怪事發生。
希區考克電影中的罪犯,常是你完全想不到的上流社會份子。警察與政客是二百五,無罪的都被指控,壞蛋都不會被處罰,因為沒人懷疑他門。這樣,角色就可以不停帶給觀眾驚喜。

9. 用幽默感增加張力

希區考克的故事中,「幽默感」是很重要的元素。可以像在對角色惡作劇一樣,給他一個最諷刺的事件,讓最糟糕的事情發生,用這個來製造張力。
在 Marnie ( 艷賊 ) 中,女主角 Tippi Hedren 蒂比海德倫,在偷辦公室保險箱的錢。她正要離開時,清潔阿姨剛好在隔壁打掃,阿姨是狀況外的,但女主角絕對不能被她看到,觀眾這時一定希望女主角能順利脫逃。所以,當清潔阿姨越靠近女主角,緊張感就越高。
希區考克喜歡用滑稽的老太太在他的電影中增加一種天真的幽默感。這些老太太通常都很有主見、長舌、對犯罪持很樂觀的態度。如果有人正在犯案,她們搞不好還會幫忙。

10. 兩件事同時發生

可以讓兩個不相干的事情同時發生,觀眾會專注於一個事件,而會一直被另一個事件打斷。通常另一個事件,只是個好笑沒意義,用來擋路的事件而已。
在 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 擒兇記 ) 中,一群不速之客來到了一個旅館房間,男女主角正如火如荼的在電話中吵架,觀眾也看的很緊張。這時,不速之客無聊的嬉鬧喧嘩,跟認真的吵架就形成一個很大的對比。或是,在 Spellbound ( 意亂情迷 ) 中,女主角 Ingrid Bergman 看到一張門縫中傳來的紙條,她正要彎下去拿時,她同事突然進來,開始在問男主角為什麼會不見,完全不知道她就踩在男主角傳來的紙條上。這種拍法,觀眾反而會更注意正在發生的事。

11. 懸疑感來自資訊的供給

資訊的供給,在希區考克的電影中非常重要。方法是: 秀給觀眾看戲中角色沒看到的東西。如果有東西要傷害角色,一開場就秀給觀眾看,之後,讓那場戲正常演下去。不時的提醒觀眾有東西要傷害主角,會讓緊張感加溫。但記得,角色腦中是沒有懸疑感的,他們是狀況外的。
在 Family Plot ( 大巧局 ) 中,希區考克在角色不知情的情況下,先給觀眾看車子漏油的畫面。在 Psycho (驚魂記) 中,觀眾比警官馬丁更早知道媽媽是個壞蛋,所以,當警官馬丁進到媽媽家時,緊張感就來了,這段也成為希區考克影史中最刺激的一段。
「懸疑感來自資訊的供給」 - 希區考克

12. 大反轉、大驚喜

當你抓住了觀眾的心,不要給他們所期待的結尾。有炸彈,也先不要爆,聲東擊西,帶他們往另一個方向 (misdirection 是導演很重要的技法) 在他們不注意時,把地毯抽掉,給他們一個大反轉、大驚喜。
在 Marnie ( 艷賊 ) 中,有一段媽媽叫女主角的戲,媽媽站在門口,全身被陰影籠罩,配上恐怖音樂,像個大魔頭似的,但看到最後才知道不是那麼回事,只是被導演 misdirection 所誤導。在 Saboteur ( 海角擒兇 ) 中,Norman Lloyd 被拿槍的 Robert Cumming 逼到自由女神頂,感覺戲要結束了。突然 Cummings 開始講話, Lloyd 一嚇到就翻過去,往下掉。

13. 善用 MacGuffin

MacGuffin 是什麼? 它是製造懸疑感的工具。一場戲如果只是單純為了製造懸疑感,那它的內容是什麼就不重要。觀眾心被勾走,就是被勾走。 這就是 MacGuffin。
MacGuffin 可以很模糊,像 North by Northwest (北西北) 中提到的: 某某政府的機密機構。或很明確,像 39 Steps (國防大機密) 中: Mr. Memory 的軍武計劃。或無關警要的: 像 Strangers on a Train (火車怪客) 中擋在樓梯間的狗。沒人會在意那隻狗,它在那,只為了製造緊張感。那隻狗可以是任何東西: 一個人、一個鬧鐘、一隻鸚鵡、或是一個  MacGuffi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