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0日 星期六

A Class Divided 分裂的教室

文章來自 王艾莉
1968 年,美國民權領袖Martin Luther King Jr. (馬丁路德金恩) 遭暗殺的隔一天,一位美國國小老師Jane Elliott 問她三年級的學生針對黑人有什麼看法? 許多學生說 ”黑人很自傲、很粗暴,沒工作…” 等非常刻版印象的形容詞。聽到這些歧視意味相當濃厚的答案後,身為導師的她認為必須想出個方法讓這群孩子了什麼是歧視;為什麼不該朝笑別人的不同。在一個幾乎都是白人的鄉下小鎮 Iowa,沒有什麼機會接觸歧視的議題,因此她問學生有沒有興趣親身體驗黑人在美國的遭遇,學生們紛紛踴躍參與。於是Jane Elliot 執行了一項至今仍然非常經典的實驗 –【A Class Divided】 (分裂的一班)。
Jane將她就讀三年級的學生依照眼睛顏色分成了咖啡色 (Brown Eyed Group) 和藍色 (Blue Eyed Group)。首先,藍色眼睛的同學要幫咖啡色眼睛的同學在脖子上綁上一條咖啡色的領巾,立刻明顯區分出優越組 (Superior Group)跟弱勢組 (Minority Group)的差異。接著,藍眼的同學可以坐到教室的前面,享有加長五分鐘的午休時間並且可以玩各類的遊樂設施,咖啡色眼睛的則只能在一旁觀看。上課時,藍眼的學生不斷的被誇獎有多聰明,但咖啡色眼睛的同學則是不斷的被挑出瑕疵和錯誤。
經歷一天下來的不平等待遇,藍眼睛的學生開始變得自傲,霸道,甚至出現言語恐嚇咖啡色眼睛同學的現象。藍眼睛的學生在課堂和小考上表現明顯優異於咖啡眼睛的學生,充滿了自信的回答著問題,咖啡眼睛的則是垂頭喪氣的認為自己天生就輸了人家一截。
第二天,Jane 跟學生說其實前一天是騙大家的,咖啡色眼睛的人其實比較聰明,因此兩組的身分要對調! 咖啡色眼睛的學生立刻露出了笑容,藍眼的學生則剎那間懦弱了起來。咖啡眼睛的學生則同樣有出現自傲的現象,但或許是因為前一天遭歧視,言語恐嚇明顯少了許多。兩天的實驗結束後,Jane 請雙方擁抱和好,並且寫下自己對此次體驗的感想。
這個實驗曝光後引發了不少爭議,其中大多反對者是白人,認為這樣的實驗非常不人道,並且相信自己的小孩不會做出如此歧視的行為。但無論大眾如何爭論,十七年後,紀錄片導演將當年的十幾位學生邀請回來受訪,每位都說這個實驗在他們生命中的影響非常大,非常正面。當年因為經歷過這個體驗,長大後更容易接納不同種族、不同背景、不同宗教、甚至不同意見的人。
如果你認為歧視 (Discrimination) 只是針對膚色、種族,那你就錯了! 那只是最明顯,最常見的一種歧視。Discrimination的定義是 “針對待某個人事物所產生的差別待遇”,而這定義中的“人事物” 可以是種族、長相、工作、性別、性向、殘障人士、年齡、學歷….等任何人事物。在公眾場合常可以聽到有人取笑殘障人士走路的姿勢,說某個人很 Gay 很噁心,笑某個國家的人口音很重… 你或許沒發現,這些話就在歧視著另一個根本沒礙著你的人。你走路比較端正,就可以取笑那些行動不便的人嗎? 你比較Man 就比較不噁心嗎? 有哪個口音是世界公認最標準,最正統的嗎? 你是不是主動的把自己分配到了優越組呢?
大家可能覺得這都只是在哈拉打屁,沒甚麼好大驚小怪,但從實驗結果可看出,如果老師或家長沒有給予適當的教育,歧視就很容易演變成現在校園常見的霸菱事件 (Bully)。你持續的放縱,你的孩子很可能就會從批評同學漸漸變成給同學一拳的那個人。
每個人都該問問自己能否真心的接受別人的不同? 該如何教育你的兒女,你的學生去接受? 下次你形容別人”長的醜,動作很娘”之前,想想如果人家這樣說你,你會是什麼感受? 如果你父母聽到別人說你有多醜多娘,他們又會有多難過?
別忘了,我們的世界就是因為每一個人都不同而精彩!
【A Class Divided】by Frontlin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