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社會濃縮的虛幻小鎮
荻野千尋在搬家的路上來到了市郊的一片遺址,爸媽在肆無忌憚地大吃遺址某攤位的美食後,詭異地變成了豬,千尋也被困在幻化成一個神祕小鎮的遺址之中。那是一個有著精怪與神靈的世界,說話的青蛙人、愛吃烤蠑螈的女侍、奇形怪狀的各方神靈、沉默的無臉男、半人半龍的少年、走路的煤球、長著六隻長手的鍋爐爺爺...,為了換取立足之地而被那神秘小鎮的掌管者湯婆婆奪走名字的千尋,必須在這樣的世界裡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甚而克服困難,營救自己的爸媽,回到"真實世界"...。
被奪走的名字
"不工作就會被變成豬。"
因為這樣的法則,千尋必須到湯婆婆的住處"應徵"工作,應徵的過程中,她被湯婆婆奪走了名字,從而只記得自己的"暱稱"是"千"...。
"心理社會化"有時候就是一個"忘記名字"的歷程。有些人相信,每個人生來就有自己的"使命",這些使命可能源自於天賦,可能源自於生長歷程,特定的天賦與經歷,造就了每一個人獨一無二的價值體系,每個人都有自己認為"最重要,非做不可"的事,那可以說是決定了每個人的"自我"--與其他人區辯的關鍵要素,這個要素如果轉化為像徵符號,那就是"名字"了。
然而,人在人的世界裡卻還有另一件更重要的事,永遠會優先於"自我實現",那就是"生存"。在人的世界裡生存下來,通常會需要找到自己在社會裡適合擔任的工作,成為幫助巨大社會機器運作的一個重要零件,或小螺絲釘。零件,螺絲釘--職業,在一個巨大的機器之中,不知會重複出現多少個、多少次,但是每個零件與螺絲釘卻又必須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大部份時候工作負擔也都相當辛苦,所以,當一個"自我"為了生存下來而在社會機器中扮演著一個零件和螺絲釘的時候,往往就無暇去未"自我實現"一事付諸努力,或思考整理,甚至連關於"自我"的獨特性都被眼前的工作所帶來的更多符號(包含待處理的事務、專業術語、工資報酬、財產...)擠到認知世界的邊緣...。
於是,只記得同事們、老闆們呼喚自己的"暱稱",而忘了自己的"名字"。
"被奪走名字的人,如果想不起自己的名字,就會永遠在湯婆婆手下為她工作了。"
世界上有多少人變成了零件與螺絲釘以後,就一輩子待在那個位置上,直到鏽蝕腐壞,從未想起自己的名字?
湯婆婆與錢婆婆
一對長相完全一樣的雙胞胎魔女,一個在神靈精怪聚集的小鎮作魔法控制著鎮民,經營著累積巨大財富的工作,另一個卻在幽閉的森林裡過著隱居的簡樸生活,從事一針一線、無關魔法的手工藝。然而,像徵"不凡本質"的"魔女印鑑",卻在看似默默無為的隱居姐姐那裡,使得"事業有成"的湯婆婆三不五時指使手下潛入盜印,卻屢試屢敗...。
更可憐的是,湯婆婆和自己幼小兒子的互動,僅僅侷限於看似疼愛有加,但目的都在於"防止寶寶的哭鬧影響工作"的輕聲哄騙當中。
真實世界中,我們也常常可以看到一個人擁有了"可以拿來塞在個人檔案上嚇死人"的一切,卻無法讓人感受到她的富足--其實這樣"主管級"的人們,比"螺絲釘"更令人同情,因為他們往往已不像"螺絲釘"一般還擁有"實在"的形體,而是以一個"管理程式"的形式存在,終其一生好像日理萬機,但是卻又不見她實際的作為,只能用"螺絲釘們打拼得來的業績"來填塞自己的"自我認同戶頭"。
這樣的人物,因為太習慣使用魔法,操縱她人幫自己行事,對於真實世界、真實自我的感受,顯得更微弱了,因為她們剩下更少的時間空間來經驗這些了。
巨嬰
帷幕裡傳來那震天動地的哭喊聲,湯婆婆趕緊前往安撫被驚醒的寶寶,此時從簾子裡倏然伸出一雙巨大的手腳,把慌張的媽媽踢打得暈頭轉向...。
千尋從窗戶進入"寶寶"的房間,在零距離的接觸中,任性幼稚的寶寶卻老氣橫秋地開口說出:"你是來傳染細菌的吧?"這樣充滿成見的世故話語...。
太令人印象深刻的腳色設定--無論是在自己或旁人的眼中,嬰兒永遠最大,於是寶寶真的最大。在心理社會化的歷程中,嬰幼兒是絕對自我中心的,認為世界繞著自己而轉,自己的生理需求是一切的最高指導原則。在眾多心理學理論之中,嬰幼兒時期也是建構一個人的自我觀與世界觀(這兩件事其實在心理上可以是同一件事)的最關鍵時期,簡單地說,如果嬰幼兒時期接觸到的世界,在基本的生心理需求上,是可以得到適度滿足的,那麼這個人一生都會以"世界對我而言是友善可以寄予希望的"這樣的邏輯學習與過活;倘若嬰幼兒時期生活艱困、大人們苛刻以待,他會失去對世界的信心,可能發展出非常悲觀、膽怯,不敢嘗試新事物的生存方式。神隱少女中的"寶寶",影射的是資本主義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父母親為了兼顧"工作"與"養育",而不自覺地採用了最簡便的方法,用物質與溺愛來填塞孩子的養育需求,這樣的方式造就出來的孩子,因為在過度簡化、安全的搖籃中、哭鬧即可加倍被滿足的邏輯中度過幼年期,所以發展出一套自我中心的狹窄世界觀,認為全世界的資源都是為了服膺他的需求而存在,生理上的、物質上的需求是人生的最高指導原則,並且對陌生事物充滿自大的誤解與偏見。
很討厭的德性,但卻不是孩子自己願意造成的。所以宮崎爺爺提供了巨嬰一個獲得救贖的機會,讓他被阿姨變成了小老鼠,感受到自己其實手無縛雞之力,其實事事需要依賴他人,而用此種不同的姿態在複雜的真實世界中闖蕩一番...,結果還好他生存下來了,在魔法消退以後還不願變回原來的巨嬰模樣,因為當小老鼠雖然辛苦、什麼事情都要自己來,但是也因此觸摸、經驗了好多新奇的事物,玩得真開心...。
帷幕裡傳來那震天動地的哭喊聲,湯婆婆趕緊前往安撫被驚醒的寶寶,此時從簾子裡倏然伸出一雙巨大的手腳,把慌張的媽媽踢打得暈頭轉向...。
千尋從窗戶進入"寶寶"的房間,在零距離的接觸中,任性幼稚的寶寶卻老氣橫秋地開口說出:"你是來傳染細菌的吧?"這樣充滿成見的世故話語...。
太令人印象深刻的腳色設定--無論是在自己或旁人的眼中,嬰兒永遠最大,於是寶寶真的最大。在心理社會化的歷程中,嬰幼兒是絕對自我中心的,認為世界繞著自己而轉,自己的生理需求是一切的最高指導原則。在眾多心理學理論之中,嬰幼兒時期也是建構一個人的自我觀與世界觀(這兩件事其實在心理上可以是同一件事)的最關鍵時期,簡單地說,如果嬰幼兒時期接觸到的世界,在基本的生心理需求上,是可以得到適度滿足的,那麼這個人一生都會以"世界對我而言是友善可以寄予希望的"這樣的邏輯學習與過活;倘若嬰幼兒時期生活艱困、大人們苛刻以待,他會失去對世界的信心,可能發展出非常悲觀、膽怯,不敢嘗試新事物的生存方式。神隱少女中的"寶寶",影射的是資本主義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父母親為了兼顧"工作"與"養育",而不自覺地採用了最簡便的方法,用物質與溺愛來填塞孩子的養育需求,這樣的方式造就出來的孩子,因為在過度簡化、安全的搖籃中、哭鬧即可加倍被滿足的邏輯中度過幼年期,所以發展出一套自我中心的狹窄世界觀,認為全世界的資源都是為了服膺他的需求而存在,生理上的、物質上的需求是人生的最高指導原則,並且對陌生事物充滿自大的誤解與偏見。
很討厭的德性,但卻不是孩子自己願意造成的。所以宮崎爺爺提供了巨嬰一個獲得救贖的機會,讓他被阿姨變成了小老鼠,感受到自己其實手無縛雞之力,其實事事需要依賴他人,而用此種不同的姿態在複雜的真實世界中闖蕩一番...,結果還好他生存下來了,在魔法消退以後還不願變回原來的巨嬰模樣,因為當小老鼠雖然辛苦、什麼事情都要自己來,但是也因此觸摸、經驗了好多新奇的事物,玩得真開心...。
無臉男
整個故事裡最重要的配角,不是俊俏挺拔的白龍,而是沉默寡言,形體抽象,駝著背的"無臉男"。
像個遊魂般在小鎮的邊緣晃蕩,人們視而不見的無臉男,在一次大雨中被千尋發現而開窗讓他進屋避雨,在業務繁忙的湯屋裡,無臉男卻經由與店員們互動的過程中發揮了自己"聚寶盆"的本領,也找到自己生命運行的模式,也開始忙了起來。然而在無臉男"忙"的,卻是用"財物"做為誘餌,吞食他人來換取"力量"與"語言能力",吞了三個人就變成了一個大怪物,把整個湯屋翻了好幾圈...。最後,真正關心他(而不是他的沙金)的千尋,用河神送的果子制服了他,並且帶著他離開小鎮,前往錢婆婆的森林...。
"那個人在湯屋會變壞。"
不會說話的設定,象徵著人們的"潛意識",也就是人們寫在本能裡頭,真正需要的東西,真正呈現的樣貌、行為的驅動程式。扣除理性思考(不會說話)、扣除自我意識(無臉)、扣除自我實現的計畫(遊蕩),人就會是這個樣子。
無臉男是像遊魂一樣,可怕的存在,他的生存方式是如此的悲劇性。他的"來處"恍若黑洞,是個"沒來由"的存在,可有可無。
然而,令人不寒而慄的是,記不起自己名字的人們,就像扣除"臉"的靈魂,是個"沒來由"的無臉男。
更可怕的是,仔細觀察真實世界中周遭人物、甚至自己的行為模式,其實與"無臉男"似乎有著許許多多的共通點 :
在沒有任何刺激的情況下,只是遊蕩,遇到了某些契機,翻越了社會邊緣的圍牆進入社會(湯屋),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塑造自己的樣子,展現自己唯一的長才(聚寶盆能力)以換取認同,模仿他人的舉手投足(吞人後擁有他人一部分的樣子)來建構自己的生存姿態,在累積"人脈"與"財富"的過程中永不滿足,持續掠奪(堆積所吞噬的人之後,力量逐漸強大,變成一個具破壞性的怪物),在遇到真正關心他的人之後,才慢慢平靜下來,將先前所吞噬的一切吐光--原來不需要那些東西,吞那些只是為了壯大自己"尋找所求"的能力,但原來,一個人的潛意識裡頭,真正想要的只是"一份認同",讓他免除混沌、游移、空虛與孤獨而已。
也許,我們都該以無臉男的悲劇省視自己,作為警惕。
也許,我們都是無臉男。
整個故事裡最重要的配角,不是俊俏挺拔的白龍,而是沉默寡言,形體抽象,駝著背的"無臉男"。
像個遊魂般在小鎮的邊緣晃蕩,人們視而不見的無臉男,在一次大雨中被千尋發現而開窗讓他進屋避雨,在業務繁忙的湯屋裡,無臉男卻經由與店員們互動的過程中發揮了自己"聚寶盆"的本領,也找到自己生命運行的模式,也開始忙了起來。然而在無臉男"忙"的,卻是用"財物"做為誘餌,吞食他人來換取"力量"與"語言能力",吞了三個人就變成了一個大怪物,把整個湯屋翻了好幾圈...。最後,真正關心他(而不是他的沙金)的千尋,用河神送的果子制服了他,並且帶著他離開小鎮,前往錢婆婆的森林...。
"那個人在湯屋會變壞。"
不會說話的設定,象徵著人們的"潛意識",也就是人們寫在本能裡頭,真正需要的東西,真正呈現的樣貌、行為的驅動程式。扣除理性思考(不會說話)、扣除自我意識(無臉)、扣除自我實現的計畫(遊蕩),人就會是這個樣子。
無臉男是像遊魂一樣,可怕的存在,他的生存方式是如此的悲劇性。他的"來處"恍若黑洞,是個"沒來由"的存在,可有可無。
然而,令人不寒而慄的是,記不起自己名字的人們,就像扣除"臉"的靈魂,是個"沒來由"的無臉男。
更可怕的是,仔細觀察真實世界中周遭人物、甚至自己的行為模式,其實與"無臉男"似乎有著許許多多的共通點 :
在沒有任何刺激的情況下,只是遊蕩,遇到了某些契機,翻越了社會邊緣的圍牆進入社會(湯屋),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塑造自己的樣子,展現自己唯一的長才(聚寶盆能力)以換取認同,模仿他人的舉手投足(吞人後擁有他人一部分的樣子)來建構自己的生存姿態,在累積"人脈"與"財富"的過程中永不滿足,持續掠奪(堆積所吞噬的人之後,力量逐漸強大,變成一個具破壞性的怪物),在遇到真正關心他的人之後,才慢慢平靜下來,將先前所吞噬的一切吐光--原來不需要那些東西,吞那些只是為了壯大自己"尋找所求"的能力,但原來,一個人的潛意識裡頭,真正想要的只是"一份認同",讓他免除混沌、游移、空虛與孤獨而已。
也許,我們都該以無臉男的悲劇省視自己,作為警惕。
也許,我們都是無臉男。
千尋
千尋的父母親不是真的只知道物質享受的人,然而資本社會的風氣和周遭環境的生活方式,卻讓他們不自覺地一再為千尋示範這樣的行為(將神秘視界視為主題樂園的遺址,大吃大喝),也給了千尋這樣的生長環境。千尋是現下所有孩子的代表。
懦弱卻任性的孩子,只有在"強烈目的"(從陌生小鎮回到原來世界--在現實生活中通常是爸媽已經無法或不願再資助孩子的生存時)發生的時候,才開始展現出"非做到不可"的決心,然後奉獻自己進入社會的重重挑戰(艱難的湯屋生活)。
社會之中,可以看到一些"配角中的配角",以幾乎一模一樣的行為模式活動著,鮮少透露出自己背後的故事與內在的性格(青蛙人和侍女們),有些特別照顧自己(玲),但也還是配角中的配角--因為忙碌的社會中,大家都為了自己的生存忙著,互相照應的單純情感結合,已經算是最奢侈的交流了。人們漸漸習慣於只關心自己的工作內容,所得的報酬與財產的累積,忽視週遭環境的變化,認知和價值體系也漸漸變得簡化單調--這樣的過程,是許多人社會化的模式,用白話文來說,就是變得世故了。
幸好千尋有白龍相助,幫她記住了名字,提醒她自己的目的,所以千尋一直能用自身獨特的眼光來看待每件事情的發生,以及處理和周遭每一個人的交往互動(例如把前來淨身的客戶當成一個"活生生的新朋友",而不是"一把鈔票"),也正因為她這樣"依然天真"的特質,讓她從"渾身臭氣的人類",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湯屋人人寵愛認同的珍寶,甚至到了最後,每個人都想為千尋的奮鬥出一份心力!
在自己的朋友因為社會化的歷程中迷失自我,而受到可怕的創傷之後(白龍盜印受傷事件),千尋為了好友也為了自己,又下定了另一個更需要勇氣的決心--離開好不容易才融入的社會,去尋找迷失的解藥--用流浪的旅程去尋找(踏入"海",划船到"電車站",搭電車去找錢婆婆)。
圓滿達成任務的回程中,千尋回想起幼時的經歷,從而幫白龍找回自己--白龍正是她年幼嬉戲河川的神祇。原來,人們迷失自我的過程中,會連同自己生長的環境一起迷失,把山林河川也變成了社會機器的螺絲釘,奪走山林河川的"自我",原來,與環境最自然原始的互動,往往是人類的善良自我與自然環境獲得救贖的唯一解藥。
當然,童話故事幾乎總有著歡樂的收場,尤其在溫暖的宮崎爺爺電影中。
不過回憶千尋冒險犯難的點點滴滴,卻不難感受到宮崎爺爺用心撰寫本片的警示意涵:現在的時代,能有幾個孩子像千尋一般幸運,有貴人相助而能實現完整精采地心理社會化歷程,不會因為早早忘了自己而變得世故呢?
千尋的父母親不是真的只知道物質享受的人,然而資本社會的風氣和周遭環境的生活方式,卻讓他們不自覺地一再為千尋示範這樣的行為(將神秘視界視為主題樂園的遺址,大吃大喝),也給了千尋這樣的生長環境。千尋是現下所有孩子的代表。
懦弱卻任性的孩子,只有在"強烈目的"(從陌生小鎮回到原來世界--在現實生活中通常是爸媽已經無法或不願再資助孩子的生存時)發生的時候,才開始展現出"非做到不可"的決心,然後奉獻自己進入社會的重重挑戰(艱難的湯屋生活)。
社會之中,可以看到一些"配角中的配角",以幾乎一模一樣的行為模式活動著,鮮少透露出自己背後的故事與內在的性格(青蛙人和侍女們),有些特別照顧自己(玲),但也還是配角中的配角--因為忙碌的社會中,大家都為了自己的生存忙著,互相照應的單純情感結合,已經算是最奢侈的交流了。人們漸漸習慣於只關心自己的工作內容,所得的報酬與財產的累積,忽視週遭環境的變化,認知和價值體系也漸漸變得簡化單調--這樣的過程,是許多人社會化的模式,用白話文來說,就是變得世故了。
幸好千尋有白龍相助,幫她記住了名字,提醒她自己的目的,所以千尋一直能用自身獨特的眼光來看待每件事情的發生,以及處理和周遭每一個人的交往互動(例如把前來淨身的客戶當成一個"活生生的新朋友",而不是"一把鈔票"),也正因為她這樣"依然天真"的特質,讓她從"渾身臭氣的人類",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湯屋人人寵愛認同的珍寶,甚至到了最後,每個人都想為千尋的奮鬥出一份心力!
在自己的朋友因為社會化的歷程中迷失自我,而受到可怕的創傷之後(白龍盜印受傷事件),千尋為了好友也為了自己,又下定了另一個更需要勇氣的決心--離開好不容易才融入的社會,去尋找迷失的解藥--用流浪的旅程去尋找(踏入"海",划船到"電車站",搭電車去找錢婆婆)。
圓滿達成任務的回程中,千尋回想起幼時的經歷,從而幫白龍找回自己--白龍正是她年幼嬉戲河川的神祇。原來,人們迷失自我的過程中,會連同自己生長的環境一起迷失,把山林河川也變成了社會機器的螺絲釘,奪走山林河川的"自我",原來,與環境最自然原始的互動,往往是人類的善良自我與自然環境獲得救贖的唯一解藥。
當然,童話故事幾乎總有著歡樂的收場,尤其在溫暖的宮崎爺爺電影中。
不過回憶千尋冒險犯難的點點滴滴,卻不難感受到宮崎爺爺用心撰寫本片的警示意涵:現在的時代,能有幾個孩子像千尋一般幸運,有貴人相助而能實現完整精采地心理社會化歷程,不會因為早早忘了自己而變得世故呢?
電車
宮崎爺爺在專訪中透露,他自己最喜歡的一個段落是"搭電車"的段落,當記者追問原因時他卻頑固地不想回答,真是個憤世嫉俗的老頑童。
宮崎爺爺在專訪中透露,他自己最喜歡的一個段落是"搭電車"的段落,當記者追問原因時他卻頑固地不想回答,真是個憤世嫉俗的老頑童。
電車座位上沉默的無臉男,略顯恐懼卻意志堅定的千尋,被變小變可愛的人面鳥和巨嬰,坐在電車的橫椅上,車廂裡半透明鬼魂般的人們來來往往,上車的上車下車的下車,逐漸遠離的月台上與自己年齡相仿的半透明小女孩...在尋找答案的旅程中,雖然被強烈的決心隔離在不受干擾的世界裡,周遭卻似乎也存在著許多有著自己的故事,在尋找著自己答案的人們,流浪的旅程,雖然離開熱鬧的社會,很寂寞,卻也不寂寞...。
猶記當初那片包圍著"社會"的海,是那麼令人望之生畏,如今我也已經在海上的電車上,在尋找答案的鐵軌上航行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